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天长:向“新”而进、实干争先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天长市俯瞰。

  天康集团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实验。

  位于天长市的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淮铁路天长段加快施工,天长—六合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如火如荼,天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新能源、合金材料、仪表线缆、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电子信息等“3+3”产业链不断完善,企业生产一派繁忙景象;

  搭建创新研发平台、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四题模式”、推行“高效办成新建厂房一件事”服务……服务企业、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举措扎实有效。

  天长市锚定“四个走在前列”和“冲刺全省前三,GDP总量‘十五五’突破1200亿元”的具体要求,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迅速跑起来、干起来、拼起来,向“高”而攀,向“新”而进,以“创新之路”带动“发展之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扛起“大县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天长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滁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实现了经济、社会、党建全面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前3;连续7年位居制造强省“十强县市”前三;连续2年获批全省营商环境优秀单位,并成为全省唯一在“新春第一会”上作典型发言的县;连续2年蝉联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连续7年获评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滁州市年度县域经济考核实现“五连冠”、滁州市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实现“五连优”。荣获国家级荣誉13个、省级荣誉18个,水利建设、财政管理、老工业基地3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2024年,天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777家,实现产值1270.2亿元,增长15.06%;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增长12.99%。今年1月至7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

  “融长”当先锋

  协同共进强制造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成员、安徽对接沪苏浙的“桥头堡”,天长市紧紧围绕“苏皖交界地区宁淮沿线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小城市”的发展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产业强市、实体立市”的发展理念,紧扣“3+3”产业体系,全面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水平打造滁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南京都市圈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天长市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制造业协同发展。依托国家级仪器仪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高端传感器和智能仪表产业集群建设,聚力打造天长“智造”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县域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平台优势,推动产业链纵向向基础材料延伸、横向向精深加工拓展,重点承接南京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转移。凭借天长区位优势和规上工业企业基础,发展“研发在长三角、制造在天长”模式,主动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参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机制,依托天长长三角(上海)科创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在天长落地转化。同时,拓展与长三角园区产业合作,提升滁州高新区发展能级,加快建成全国百强高新区。提质升级天长—六合新型功能区建设,依托高校、文旅资源,构建更为密切的合作共建。

  产业重集聚

  “双招双引”增动力

  天长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力争研发投入强度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全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00家。

  在招商引资中,天长市采取挂大靠强激活力、区块联动聚合力、腾笼换鸟提质效、连锁反应扩效应、精准梳理强基础等举措。

  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依托其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开展合作,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各区块在资源要素、项目布局、服务保障等方面深度协同,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合力。

  持续加大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力度,2024年度处置僵尸企业24家,转让土地280余亩;今年以来,已处置僵尸企业7家,转让土地270余亩,切实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充分发挥现有落户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企业推荐,形成项目引进的良性循环,带动更多优质资源集聚。

  聚焦本地“3+3”产业体系,系统开展民营企业500强的梳理分析工作,推动招商引资从“广撒网”向“精准引”转变。

  2024年,天长市新签约东江新材、唯楚智能、君乐宝加工厂等亿元以上项目60个,新开工鑫铂光伏、峆一达善、华东钢管等亿元以上项目49个,新投产淮河能源、鑫铂环保、天大新能源等亿元以上项目55个。今年1月至7月份,该市新签约海康威视、修一制药、中赣金属等亿元以上项目42个,新开工远驰环保、唯楚智能制造、东江新材料等亿元以上项目36个,新投产今麦郎饮品、鑫铂光伏、博源环回等亿元以上项目33个。

  2023年,天长市民营经济发展位居全省一类县第二,连续6年蝉联制造强省“十强县市”第二,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质量强市。其中,智能仪器仪表获批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智能测控装备制造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3”产业发展新格局日益明晰,合金材料产业规模超600亿元。目前,该市1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家“小巨人”企业绝大多数来自“3+3”产业链。同时,聚力打造长三角一流新能源汽车泛产业集群,全市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企业已有77家。天长市还获评“2025 年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引进苏州众创云集智能装备5.0产业平台项目,打造形成行业特色鲜明、优质企业集聚、国内领先的创新产业生态圈。

  此外,天长市持续推进汇“天”揽才计划,强化政策惠才、产业聚才、平台用才、服务留才,推动招才引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先后建成7个高校科研平台,推动鑫铂股份、天康集团等23家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年培养产业急需硕士人才30余名。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人才和人才团队的引进、“科技副总”认定等均成果显著。

  科技打头阵

  “四题模式”解难题

  天长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县域科技创新路子。该市连续9年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安徽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科技创新指数居安徽省县(市)第二。2023年5月,天长市入选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敢为人先、善于探索。天长市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四题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企业技术需求,年实施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年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2亿元,有效提升天长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海马特机器人与滁州学院2021年度共同实施的“恶劣环境下多通道采集的智能无线通讯监测消防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发”,市财政给予4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项目为该公司每台消防机器人控制器由5万元降低至1万元,每年为该公司节约成本约1000万元,且滁州学院与该公司共建“机器人联合研发中心”、今年实施省同心科创工程项目,进入安徽省双创大赛决赛。

  天长市建好“研发平台”,实现科创“全覆盖”。围绕“3+3”产业链推动一产业一研究院建设,建成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南信大天长研究院,推进天康集团牵头的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创新研究院和鑫铂集团牵头的合金材料产业研究院建设。推进汊涧镇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铜城镇与滁州学院化工学院合作,打造“一镇一院”科研平台。已建成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3家。

  去年,天长市财政科技支出达4.58亿元,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的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20%,总数达19.2亿元。目前,全市20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校企研发机构,36家企业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设立研发飞地,每年实施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近百项。天长人才科创城建成全省县级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百亿领航、十亿带动、规上支撑”的企业方阵持续壮大,峆一药业成功在北交所上市,上市企业达2家;鑫铂股份产值突破150亿元,百亿企业达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居全省第二,规上企业781家,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340家、战新企业207家,均居滁州第一、全省前列。

  数字促转型

  “智转数改”提质效

  近年来,天长市通过政策引导、平台赋能、标杆示范等多维举措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政策体系与资金保障双轮驱动。设立250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对设备更新、平台建设等给予补贴。今年1月至7月,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7个,实现投资48.0亿元,同比增长65.1%,增幅连续5个月位居滁州市各县(市、区)榜首。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料、用时、用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截至目前,该市获批省级智能工厂4家、数字化车间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产业生态。打造“区域+特色+企业”三级平台体系,建成“天工云”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滁州高新区“5G+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等,帮助企业零门槛“上云”,目前已有312家规上企业“上云”,累计接入设备6258台;天康集团打造“1+4+N”数字化体系——通过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大应用板块和N个场景,实现从智能仓储到远程运维的全流程智能化。天康集团“天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认定安徽省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其高精度测控装备5G工厂入选工信部国家级名录。

  设备更新与标杆示范深度融合。推动“设备更新”行动,加快智能化产线改造。今年以来,安徽电缆、长荣光纤、天康集团3家智能工厂通过复核,获“先进级”认定;天康集团压力表5G智能车间引入焊接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企业将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其自主研发的1毫米高精度感温芯片,更是打破了国外企业数十年的垄断,让“中国仪表”有了“中国芯”;安徽华林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吨充电桩用磁性材料项目等4个数字化项目获批制造强省资金支持;成功帮助2个项目获批2025年第一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设备更新资金1846万元,带动企业配套投资超1.8亿元。

  目前,天长市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有300多家企业入驻,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到6200多台,平台提供解决方案数量100多个。

  打造“天一流”

  增值服务优环境

  前不久,天长市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君乐宝公司提出学生饮用奶推广等诉求,该市不仅给予常规政策扶持,更成立市级领导挂帅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组,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前期准备3个地块供企业选择,最终助力牧场项目落户秦栏镇;在学生奶推广上,优先将君乐宝产品纳入域内中小学(幼儿园)采购体系,以实际行动回应企业关切。通过诚信态度与高效服务,推动君乐宝在天长投资建设长三角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目前秦栏镇总投资5亿元的万头奶牛牧场项目已顺利投产,汊涧镇总投资11.4亿元的年产16万吨乳制品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拟于近期开工建设。

  天长市优化“服务赋能”,坚持做实做细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创优“亭满意·天一流”营商品牌,连续37年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集中表彰,创新开展“千企评部门”活动,市镇村三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企业满意度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出增值服务18项。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首批20项“一件事”上线运行。深化重点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审批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代办服务机制,产业项目100%全程代办。2024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875亿元、860亿元,均居全省前列;兑现惠企资金2.6亿元,“减免缓退”税费5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28亿元、政银担38.3亿元。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秀单位。

  在服务保障上,该市常态化开展专题行动和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座谈会,靠前协调保障土地、融资、用工等需求,全方位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扩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发展,力争年末科技贷款余额达177亿元,较年初增长66亿元,增幅60%。

  天长市还深化招才引智工作十条措施,细化26项具体政策。实施“安居乐创”工程,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在高铁新区、城东新区、滁州高新区、金牛湖新区等四大城市核心区,建设人才公寓814套,实现人才居住、工作、生活“零距离”。聚力“天一流”敬才环境,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建立20项人才日常服务事项清单,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资金999.17万元。

  (本版文图由中共天长市委宣传部提供)



  • 来源: 安徽日报


169浏览